本帖最后由 西域兆楠 于 2025-9-22 17:31 编辑
三、课程结构亮点与不足 亮点: 跨学科融合:将艺术临摹与历史、美学教育结合,符合STEAM教育趋势。 在地性体验:依托敦煌石窟艺术馆实地资源,突破课堂局限,强化沉浸感。 不足: 年龄分层模糊:7-16岁学生认知差异大,需细化分龄教学策略(如低龄段侧重色彩游戏,高龄段引入文化比较研究)。 评价体系单薄:现有评价侧重审美能力,缺乏过程性评估(如创作日志、小组互评),难以全面衡量学习效果。 基于学情分析,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察任务。例如,通过展示莫高窟壁画(如第321窟《天宫天女》供养天局部),要求学生从构图、线条、造型、题材等维度独立分析作品特征,鼓励其通过对比、联想等方式归纳艺术规律(如“经变画”的叙事性构图、流畅线描技法),培养独立审美的逻辑性。 强化美术语言运用 明确要求学生在评述中运用专业术语,如对“飞天”形象的动态线描、色彩象征性(如矿物颜料表现宗教庄严)等进行描述。通过结构化问题(如“壁画线条如何体现‘吴带当风’风格?”)推动学生将感性认知转化为具象表达,提升评述深度。 多维度艺术价值关联 结合敦煌艺术的文化语境(如丝路交流、佛教本土化),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形式背后的精神内涵(如“文脉传薪”的传承意义)。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壁画风格的演变(如北魏粗犷至唐代雍容),启发学生思考艺术与时代的关系,深化审美评价的批判性视角。 实践转化与情感升华 依托临摹体验(如壁画元素提取与再创作),促使学生将赏析成果转化为创作实践,体会传统技法的现代转化可能性。同时,通过感悟敦煌艺术的珍贵性与历史厚重感,激发文化责任感,使审美能力提升与价值观培育相融合。 注:方案需配合研学基地的实地观察、临摹示范等实践环节,以强化赏析与评述的直观体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