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点分享 敦煌壁画系列体验课旨在传承和创新敦煌文化 敦煌被誉为墙壁上的博物馆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,拥有丰富的文化元素。 活动强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,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 通过临摹敦煌壁画,使其元素在现代创作中得到应用和转化。 敦煌石窟艺术馆举办“饱蘸深情写意敦煌”壁画系列教学活动,以实现这一目标。 评价方案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述能力 课程目标基于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,旨在通过石窟艺术的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和评述能力。 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和归纳总结,学会独立评价石窟艺术作品。 教育学生运用美术语言从多个角度评述石窟艺术的特点,如构图、造型、线条、题材和形式。 学习目标涵盖知识、技能、过程、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目标:学生将了解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,分析代表性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。 过程与方法目标:通过引导性欣赏,增加学生对石窟艺术的知识,提高欣赏能力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: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,认识到艺术品的价值,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。 件准备和实施步骤确保研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课件准备方面,展示了莫高窟第321窟《天宫天女》供养天局部范例,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石窟艺术。 实施步骤包括确定活动地点为敦煌石窟艺术馆(鸿雁研学基地),明确研学对象为7-16周岁的中、小学生。 招生限额、研学费用(00元/人)及费用包含的内容(培训费、项目费等)也进行了说明。 活动时间设定为2024年,为参与者提供了具体的时间框架。 活动宣传和未来展望 动结束时,主办方表达了对未来更多精彩的期待,并向参与者表示感谢。 深度分析与解读:敦煌壁画研学课程设计 一、课程定位与文化价值 该课程以“敦煌壁画”为核心,强调文化传承与现代转化,定位为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艺术研学活动。敦煌作为“墙壁上的博物馆”,其壁画蕴含的宗教、历史、艺术元素被提炼为可拆解的创作素材,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。课程通过临摹实践,将敦煌艺术从“文化符号”转化为可感知、可参与的创作体验,契合当前“文化自信”政策导向,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。 二、教育目标的分层设计 知识技能层: 聚焦敦煌艺术史与技法认知(如《天宫天女》局部临摹),但需补充具体教学内容(如壁画年代、风格演变、矿物颜料运用等),以强化专业性。 过程方法层: 采用“引导式赏析+实践输出”模式,通过构图、线条等美术语言的分析,培养批判性思维。但未明确是否设置互动环节(如小组讨论、数字技术辅助),可能影响深度学习效果。 情感价值观层: 强调爱国主义与文化责任感,但缺乏具体的情感触发点设计。建议融入敦煌守护者故事、壁画修复案例等叙事元素,增强共情力。 三、课程结构亮点与不足 亮点: 跨学科融合:将艺术临摹与历史、美学教育结合,符合STEAM教育趋势。 在地性体验:依托敦煌石窟艺术馆实地资源,突破课堂局限,强化沉浸感。 不足: 年龄分层模糊:7-16岁学生认知差异大,需细化分龄教学策略(如低龄段侧重色彩游戏,高龄段引入文化比较研究)。 评价体系单薄:现有评价侧重审美能力,缺乏过程性评估(如创作日志、小组互评),难以全面衡量学习效果。 传播策略: 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学员创作过程,打造“敦煌小画匠”IP,增强传播力; 设计证书认证体系(如“敦煌文化传承使者”),提升课程附加值。 可持续性: 开发配套文创工具包(矿物颜料、摹本线稿),延伸学习场景; 建立学员作品线上画廊,形成文化传播矩阵。 结语 该课程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教育潜力,但需在精细化运营与体验创新上发力。通过“学术深度+情感共鸣+科技赋能”的三维升级,有望成为传统文化研学领域的标杆项目,真正实现“让敦煌走进笔尖,让历史活在当下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