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
查看: 2|回复: 2

饱蘸深情,写意敦煌-壁画系列课题研学

22

主题

68

回帖

214

积分

超级版主

积分
214
发表于 5 天前 | 查看全部 |阅读模式
饱蘸深情,写意敦煌-壁画系列课题研学

“敦煌”永远无可替代,它是墙壁上的博物馆,中世纪的百科全书,有我们用不完的元素。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呼唤,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。有着敦煌自身文化环境的支持,在文化精神层面 “文脉传薪”;我们通过临摹让“敦煌”,不单单是一尊偶像,是一幅经变或本生故事图示,而是从不同角度、不同维度,让它的每一个元素都可以单独地被使用、被提取,运用在我们创作中的各个层面。并把这种学术理想付诸实践和研究。并促进其在中国画创作中实现现代转化。
为此,由敦煌石窟艺术馆举办了“饱蘸深情写意敦煌”壁画系列教学活动。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
22

主题

68

回帖

214

积分

超级版主

积分
214
 楼主| 发表于 5 天前 | 查看全部
重点分享
敦煌壁画系列体验课旨在传承和创新敦煌文化
敦煌被誉为墙壁上的博物馆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,拥有丰富的文化元素。
活动强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,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
通过临摹敦煌壁画,使其元素在现代创作中得到应用和转化。
敦煌石窟艺术馆举办“饱蘸深情写意敦煌”壁画系列教学活动,以实现这一目标。
评价方案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述能力
课程目标基于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,旨在通过石窟艺术的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和评述能力。
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和归纳总结,学会独立评价石窟艺术作品。
教育学生运用美术语言从多个角度评述石窟艺术的特点,如构图、造型、线条、题材和形式。
学习目标涵盖知识、技能、过程、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
知识与技能目标:学生将了解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,分析代表性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。
过程与方法目标:通过引导性欣赏,增加学生对石窟艺术的知识,提高欣赏能力。
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: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,认识到艺术品的价值,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。
件准备和实施步骤确保研学活动的有效开展
课件准备方面,展示了莫高窟第321窟《天宫天女》供养天局部范例,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石窟艺术。
实施步骤包括确定活动地点为敦煌石窟艺术馆(鸿雁研学基地),明确研学对象为7-16周岁的中、小学生。
招生限额、研学费用(00元/人)及费用包含的内容(培训费、项目费等)也进行了说明。
活动时间设定为2024年,为参与者提供了具体的时间框架。
活动宣传和未来展望
动结束时,主办方表达了对未来更多精彩的期待,并向参与者表示感谢。
深度分析与解读:敦煌壁画研学课程设计
一、课程定位与文化价值
该课程以“敦煌壁画”为核心,强调文化传承与现代转化,定位为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艺术研学活动。敦煌作为“墙壁上的博物馆”,其壁画蕴含的宗教、历史、艺术元素被提炼为可拆解的创作素材,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。课程通过临摹实践,将敦煌艺术从“文化符号”转化为可感知、可参与的创作体验,契合当前“文化自信”政策导向,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。
二、教育目标的分层设计
知识技能层:
聚焦敦煌艺术史与技法认知(如《天宫天女》局部临摹),但需补充具体教学内容(如壁画年代、风格演变、矿物颜料运用等),以强化专业性。
过程方法层:
采用“引导式赏析+实践输出”模式,通过构图、线条等美术语言的分析,培养批判性思维。但未明确是否设置互动环节(如小组讨论、数字技术辅助),可能影响深度学习效果。
情感价值观层:
强调爱国主义与文化责任感,但缺乏具体的情感触发点设计。建议融入敦煌守护者故事、壁画修复案例等叙事元素,增强共情力。
三、课程结构亮点与不足
亮点:
跨学科融合:将艺术临摹与历史、美学教育结合,符合STEAM教育趋势。
在地性体验:依托敦煌石窟艺术馆实地资源,突破课堂局限,强化沉浸感。
不足:
年龄分层模糊:7-16岁学生认知差异大,需细化分龄教学策略(如低龄段侧重色彩游戏,高龄段引入文化比较研究)。
评价体系单薄:现有评价侧重审美能力,缺乏过程性评估(如创作日志、小组互评),难以全面衡量学习效果。
传播策略:
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学员创作过程,打造“敦煌小画匠”IP,增强传播力;
设计证书认证体系(如“敦煌文化传承使者”),提升课程附加值。
可持续性:
开发配套文创工具包(矿物颜料、摹本线稿),延伸学习场景;
建立学员作品线上画廊,形成文化传播矩阵。
结语
该课程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教育潜力,但需在精细化运营与体验创新上发力。通过“学术深度+情感共鸣+科技赋能”的三维升级,有望成为传统文化研学领域的标杆项目,真正实现“让敦煌走进笔尖,让历史活在当下”。


22

主题

68

回帖

214

积分

超级版主

积分
214
 楼主| 发表于 5 天前 | 查看全部
如何通过石窟艺术的赏析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述能力?
那如何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回答呢?可能需要分步骤说明。首先,基于学情分析,设计目标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,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作品,比如构图、线条等元素,让学生自己总结艺术特点。其次,使用美术术语进行评述,比如从造型、题材、形式等方面,这样能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。此外,情感态度目标也很重要,通过感受传统艺术的价值,激发责任感,进而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。
另外,文档中的实施步骤提到了活动地点和对象,可能需要结合这些实际的研学体验,让学生亲身体验石窟艺术,从而更直观地进行赏析。比如在敦煌石窟艺术馆实地观察,临摹壁画元素,这样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,加深理解。

在评价方案设计中,通过石窟艺术赏析提升学生审美与评述能力的具体路径如下:
引导自主赏析与归纳
基于学情分析,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察任务。例如,通过展示莫高窟壁画(如第321窟《天宫天女》供养天局部),要求学生从构图、线条、造型、题材等维度独立分析作品特征,鼓励其通过对比、联想等方式归纳艺术规律(如“经变画”的叙事性构图、流畅线描技法),培养独立审美的逻辑性。
强化美术语言运用
明确要求学生在评述中运用专业术语,如对“飞天”形象的动态线描、色彩象征性(如矿物颜料表现宗教庄严)等进行描述。通过结构化问题(如“壁画线条如何体现‘吴带当风’风格?”)推动学生将感性认知转化为具象表达,提升评述深度。
多维度艺术价值关联
结合敦煌艺术的文化语境(如丝路交流、佛教本土化),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形式背后的精神内涵(如“文脉传薪”的传承意义)。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壁画风格的演变(如北魏粗犷至唐代雍容),启发学生思考艺术与时代的关系,深化审美评价的批判性视角。
实践转化与情感升华
依托临摹体验(如壁画元素提取与再创作),促使学生将赏析成果转化为创作实践,体会传统技法的现代转化可能性。同时,通过感悟敦煌艺术的珍贵性与历史厚重感,激发文化责任感,使审美能力提升与价值观培育相融合。
注:方案需配合研学基地的实地观察、临摹示范等实践环节,以强化赏析与评述的直观体验。


敦煌石窟艺术馆举办的“饱蘸深情写意敦煌”壁画系列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:
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:通过临摹敦煌壁画,提取其艺术元素并运用于现代创作,推动敦煌艺术在文化精神层面的“文脉传薪”,促进其在中国画创作中的现代转化。
提升学生艺术素养:引导学生赏析石窟艺术的造型美,从构图、线条、题材等角度运用美术语言评价作品,培养审美能力和评述能力。
弘扬文化自信与责任感:通过感受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,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,增强对珍贵艺术遗产的保护意识,强化传承美术文化的使命感。
实践学术理想:将敦煌艺术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,通过临摹与创作探索其多元应用价值,使其不仅作为历史图示,更成为现代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。
学生将通过以下方式理解和欣赏敦煌壁画艺术:
临摹实践:通过临摹敦煌壁画元素(如构图、造型、线条),提取艺术精华并运用于创作,促进对传统技法的直观体验与现代转化。
实地观察与分析:在敦煌石窟艺术馆的研学活动中,结合实物壁画(如莫高窟第321窟《天宫天女》供养天局部范例),观察构图、题材、形式等细节,自主归纳艺术特色。
美术语言运用:学习运用专业术语从线条、造型、题材等维度评述作品,提升审美能力和评述能力。
情感与价值观引导:通过感悟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,激发文化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热情,强化对传统艺术保护的认知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敦煌石窟艺术网 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 Powered by Discuz! W1.5
关灯 在本版发帖
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
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