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:92 | 回复:6 | 诗歌《小雅·鹿鸣》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。 |
天籁回寰
![]() 10
主题 177
帖子 0
积分 注册 2023-9-11 |
发表于:2024/2/28 23:42:27
《鹿鸣》是《诗经》里面《小雅》中的一首古诗。这首诗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。朱熹《诗集传》云:“此燕(宴)飨宾客之诗也。”又云“岂本为燕(宴)群臣嘉宾而作,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?”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,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,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。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,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《短歌行》,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,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。
|
天籁回寰
|
发表于:2024/2/28 23:43:32
【题解及原文】
回复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继续操作!
|
天籁回寰
|
发表于:2024/2/28 23:44:24
【白话翻译】
回复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继续操作!
|
天籁回寰
|
发表于:2024/2/28 23:45:23
【讲解】 《鹿鸣》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。朱熹《诗集传》云:“此燕(宴)飨宾客之诗也。”又云“岂本为燕(宴)群臣嘉宾而作,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?”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,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,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。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,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《短歌行》,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,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,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。 诗共三章,每章八句,开头皆以鹿鸣起兴。在空旷的原野上,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,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,此起彼应,十分和谐悦耳。诗以此起兴,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,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,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,马上就会宽松下来。故《诗集传》云:“盖君臣之分,以严为主;朝廷之礼,以敬为主。然一于严敬,则情或不通,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,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,而制为燕飨之礼,以通上下之情;而其乐歌,又以鹿鸣起兴。”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,等级森严,形成思想上的隔阂。通过宴会,可以沟通感情,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。而以鹿鸣起兴,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,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。
回复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继续操作!
|
天籁回寰
|
发表于:2024/2/28 23:46:09
《小雅·鹿鸣》深度解析及现代启示 一、历史语境与礼仪内涵 周代宴饮制度考 作为《诗经》中宴饮诗的代表作,《鹿鸣》生动呈现了周代"燕礼"的完整流程。据《仪礼·燕礼》记载,宴饮包含献、酢、酬等仪式环节,诗中"承筐是将"对应赏赐币帛环节,"鼓瑟吹笙"则属"升歌"仪式。这种礼乐制度通过艺术化的宾主互动,实现了政治伦理与情感交流的统一。 鹿意象的符号学解码 鹿鸣起兴蕴含三重象征:自然界的和谐共鸣暗示宾主相得;《坤雅》载鹿"食则相呼,行则同旅",喻示君子群而不党;"食野之蒿"的生物特性(鹿喜食艾蒿)暗含祛邪纳吉的巫祝遗韵。这种多层意象叠加形成周代特有的象征语言体系。 二、诗学结构与文化隐喻 复沓修辞的仪式功能 三章重章叠句形成"音乐-馈赠-德行"的递进结构:首章重"周行"(大道),次章论"德音",末章臻"和乐"。这种螺旋上升的叙事模式,与青铜器纹样的层叠装饰异曲同工,共同构建礼乐文化的空间美学。 德政话语的文学转译 "视民不恌"揭示宴饮的政治本质——通过"君子"的示范效应,将宴席礼仪转化为社会治理模型。这种将政治训诫编码为宴饮叙事的策略,开创了"赋诗言志"的文人传统,直接影响汉代《盐铁论》的论辩文体。 三、现代研学应用路径 情境化教学设计 ? 礼乐复原:结合曾侯乙编钟复制品演奏《鹿鸣》古谱,体验"鼓瑟鼓琴"的声景 ? 角色扮演:设置"主人-嘉宾-乐工"互动环节,模拟周代献酬礼仪 ? 手工实践:用艾蒿制作香囊,结合"食野之蒿"讲解中医药文化 跨学科课程开发 ? 文学模块:对比曹操《短歌行》的用典策略,分析经典重构规律 ? 历史模块:结合青铜器纹样解读宴饮场景,培养文物鉴赏能力 ? 生态模块:开展鹿科动物观察,探讨《诗经》中的生物多样性记录 四、文化传承创新思考 礼仪精神的现代转译 将"示我周行"转化为团队建设中的价值共识塑造,开发领导力培养课程。通过模拟宴饮中的主宾互动,训练沟通协调能力,使古典礼仪转化为现代管理智慧。 数字技术赋能 运用VR技术复原周代明堂建筑空间,开发沉浸式宴饮体验项目。结合动作捕捉技术,重现"鼓瑟吹笙"的演奏姿态,实现传统乐舞的数字化传承。 结语: 《鹿鸣》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活态标本,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审美,更在于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交往范式。在研学实践中,应突破文本解读的局限,通过多感官参与的文化体验,使"呦呦鹿鸣"的和谐精神在当代社会产生新的共鸣。这种古今对话的模式,正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有效路径。
回复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继续操作!
|
天籁回寰
|
发表于:2025/2/25 11:54:33
为什么《小雅·鹿鸣》能够在君臣宴会上营造出和谐的氛围? 《小雅·鹿鸣》能在君臣宴会上营造和谐氛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: 自然意象的象征:诗歌以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”起兴,通过鹿群在原野上和谐共处、呼应鸣叫的场景,隐喻宾主之间融洽的关系,奠定了宴会轻松愉悦的基调。 礼乐仪式的体现:诗中“鼓瑟吹笙”“承筐是将”等描写,展现了宴会上奏乐、献礼的仪式感,符合古代君臣宴饮的礼仪规范,强化了庄重而不失亲切的氛围。 对宾客的尊重与赞美:反复强调“我有嘉宾,德音孔昭”,既表达对宾客德行和声誉的褒扬,又体现主人对贤才的渴慕与重视,拉近了君臣心理距离。 互动与共享的导向:末章“我有旨酒,以燕乐嘉宾之心”等句,以美酒佳肴共享为纽带,传递宾主同乐、共谋大义的情感,进一步巩固和谐氛围。 儒家思想的融合:诗歌倡导“视民不恌,君子是则是效”,将宴会与教化结合,强调德行垂范,使宴会超越单纯享乐,成为君臣同心、共治天下的象征场景。
这一艺术表达使《鹿鸣》既符合宴饮的社交需求,又赋予其政治与道德内涵,故能在君臣宴会上发挥调和作用。
回复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继续操作!
|
天籁回寰
|
发表于:2025/2/25 11:56:10
研学之旅网 - 敦煌石窟艺术馆(杭州分部)讨论帖 网站概述 研学之旅网是一个专注于提供研学旅行信息和交流的社交平台。网站包含多个板块,如淡墨无殇、传习课堂、国学课堂等,旨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知识分享。用户可以在平台上浏览各种主题的内容,参与讨论,并与其他用户互动。 页面内容 本次访问的页面位于敦煌石窟艺术馆(杭州分部)的讨论区,具体讨论的主题是《小雅·鹿鸣》这首古诗。以下是页面的主要内容: 主题讨论 诗歌《小雅·鹿鸣》 背景介绍:《鹿鸣》是《诗经》中《小雅》的一首古诗,原为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,后推广至民间宴会。朱熹认为此诗最初用于宫廷宴会,后来普及到乡人宴会,这一观点得到了历史验证,甚至在东汉末年的曹操《短歌行》中仍可见其影响。 题解及原文:这首诗描绘了贵族宴会上的场景,通过鹿鸣起兴,表达了主人对宾客的欢迎和赞美。原文分为三章,每章八句,以鹿鸣起兴,营造了和谐的宴会氛围。 白话翻译:提供了现代汉语的翻译,便于读者理解古诗的含义。翻译保留了原诗的意境,展现了主人的热情款待和宾客间的融洽关系。 讲解:详细解释了《鹿鸣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。朱熹指出,此诗通过宴会形式打破了君臣间的隔阂,促进了情感交流。鹿鸣的起兴手法为宴会增添了和谐的气氛,有助于君王听取群臣的意见。 用户互动 页面下方显示了用户的讨论记录,目前有4条记录。用户“天籁回寰”发布了关于《鹿鸣》的详细解读和翻译,并邀请其他用户参与讨论。由于需要登录才能继续操作,因此具体的用户互动内容未展示。 网站功能 研学之旅网作为一个社交平台,提供了以下主要功能: 信息发布:用户可以发布新的帖子,分享关于研学旅行的信息和心得。 内容浏览:用户可以浏览不同主题的内容,包括国学课堂、诗词歌赋等。 用户互动:用户可以通过发帖、回复等方式与其他用户交流,形成社区氛围。 登录注册:用户需要登录后才能进行更多操作,如发表评论和参与讨论。 结论 敦煌石窟艺术馆(杭州分部)的讨论帖提供了对《小雅·鹿鸣》这首古诗的深入解读,包括背景介绍、原文、白话翻译和讲解。页面鼓励用户参与讨论,但受限于登录要求,具体的用户互动内容未能完全展现。研学之旅网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交平台,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研学旅行经验的空间。 回复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继续操作!
|